从统计数据解读西城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至200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启下,西城区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区委、区政府与时俱进,从实施“繁荣西单,发展西城”到“大力发展五业,重点建设五街”,再进一步提出发展“六个功能街区”,以及全面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和环境优区的“三区”战略,经济和社会得到全面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经济发展
30年来,西城区经济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经济发展质量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进入21世纪,西城区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经济发展稳定性加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整体朝着又好又快方面发展。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奥运经济对西城区的整体影响力已经显现,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拓宽。
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据核算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西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3.6%。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1.9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1.6倍,平均每年递增14.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24000美元。2007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7.1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3.2倍,平均每年递增22.9%。区域经济实力与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000年以来,西城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西城区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23.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7.1亿元,增长3.2倍,累计实现接近362.7亿元,年均增长22.9%。2007年,中央、市、区三级税收收入突破1500亿元,达到1520.4亿元。2008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7%,完成全年计划的96.3%,增幅比去年同期高63.1个百分点,总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中央、市、区三级税收收入实现151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2%,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30年来,西城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第二产业适度发展,供水、供电、供气三大能源供应企业齐聚西城,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活力。第三产业优势明显,以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七成左右,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94.5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1.8倍,平均每年递增15.6%,高于全区GDP增速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84.5%提高到2007年的88.8%,提高4.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向更加适合首都中心城区特点的方向发展。
城市建设
投资总量保持稳定
2000至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700亿元,年均增长5.5%。其中房地产投资累计超过800亿元,占总投资额的比重达到七成。“十五”时期以来,投资总量保持在110亿元以上,总量的稳定,有力地促进了西城区的城市建设和环境的改善,区域环境变得更加靓丽宜人。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绿地增加。2007年末,西城区绿地面积794.88万平方米,与2000年相比,增加12.88万平方米,增长1.7%;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8.64%,与2000年相比提高3.1个百分点;2001至2007年,新植树木61.7万株,新植草坪面积71.4万平方米,美化了城市面貌,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空气质量提升。通过环境的营造,绿地与树木的增加,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日益提高。2007年,全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52天,占全年总监测天数的比例为69.0%,与2002年相比,提升17.2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全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已达124天,比去年同期多8天,占上半年总监测天数的比例为68.1%,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4.1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
市场活跃程度不断增强
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调配生产用品,配给粮食、油、布匹等生活用品,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以及商品市场迅速发展起来,西城区消费市场伴随着改革市场规模与商品的流通规模逐步扩大,商业的飞速发展,对西城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007年西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2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50倍,消费市场活跃程度显著增强,平均每年增长14.5%。
消费结构变化显著
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观念发生明显变化,市场消费热点向交通、通讯与文化方面转移。数字电视、家用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等热点商品倍受青睐,家用电脑、小型轿车等高档消费品逐步进入居民家庭。市场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吃类商品比重由1978年的47.3%下降到2007年的25.2%,降低了22.1个百分点;穿类商品比重由1978年的25.3%提高到2007年的29.5%,提高4.2个百分点;用类商品比重由1978年的26.3%提高到2007年的44.3%,提高18个百分点。
品牌打造
立足区域特点促发展
作为在京中央国家机关的45%以上单位驻区的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含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在内的140多家金融业法人单位驻区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有着119处国家级、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以西单现代商业区为龙头,与西四、新街口、复兴门、西外、阜外等众多商业区构成巨大商圈的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西城区以全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立足区域特点促发展,打造出一批有着西城特色的国际品牌,从充满现代气息的北京金融街、西单商业区,到文化底蕴深厚的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阜景文化旅游街,以及充满科技含量的德胜科技园和西外旅游商务区,无不彰显西城经济、社会30年来发展的轨迹。
品牌效应在发展中凸显
北京金融街。自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后,历经十多年精心建设,以及优惠政策的保障,形成良好的软硬环境,使金融街区域内聚集了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中国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银河证券等中国金融业的最优势资源,以及高盛公司、瑞士银行、摩根大通、纽约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聚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电信集团总部,聚集了大唐电力、长江电力等企业集团总部,是西城区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度最高的地区。据2007年数据显示,金融街地区实现增加值10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2%。其中,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74.8亿元,占整个金融街区域经济中的74.2%,占全市金融业总量的六成。金融街地区实现中央、市、区三级税收858.6亿元,占北京市的五分之一;2008年上半年实现三级税收10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9%。这块103公顷的土地,无论是增加值还是税收,单位面积实现的价值在全国首屈一指。
美国《财富》杂志最新统计的2007年全球500强名单中,共有30家中国企业入围。其中中国工商行、中国建行、中国银行、中国人寿、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化公司、国家电网8家企业总部座落在金融街区域,显示出其独特的商务魅力。
西单现代商业区。是承载西城“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功能的主要地区。传统的商业街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经过30年来不断的更新改造,焕发出现代的气息,如今的西单发展得更加繁荣,多年来,西单现代商业区零售额占西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左右。
德胜科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重要组成部分,自2002年建园,2006年政策区面积由原来的2.9平方公里调整为5.64平方公里,西城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7年底,园区内共有法人单位412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28家,从业人员达到1.7万人,资产总计137.0亿元,总收入达到67.6亿元,上缴税费总额3.3亿元,利润总额2.5亿元,出口创汇总额7.4万美元。随着北京市对金融业发展新规划的产生,作为金融后台服务区,德胜科技园成为西城新的增长极。
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自1983年10月第一期整治工程开始,到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城区之一,以及在2008年作为北京“人文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奥组委官员与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和观众青睐的地方。2002年以来,北京什刹海文化旅游节暨什刹海奥运文化节的连续举办,展现了什刹海的老北京传统风貌,突出了什刹海的时尚与活力。
西外旅游商务区。旅游、商务和高科技相结合的综合性特色鲜明,枢纽地位日益突出。铁路、地铁、城市轻轨在此交汇,路网四通八达,形成了动物园和西直门两大交通枢纽。
阜景文化旅游街。街内两侧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5处。不足4公里的长街上,元、明、清三朝及近代不同类型的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尽收皇城的山、海、城、楼、庙、塔与桥为一街,30年来,区政府对各级文物进行了不断的修缮,古老街区的经济潜值正在逐步焕发。
社会事业
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社会事业的发展,科教文卫体等领域的公共资源稳步增加。
科学技术。2007年全区共输出技术4568项,输出技术成交额37.5亿元;其中,仅中关村德胜科技园区2007年共输出技术895项,输出技术成交总金额11.7亿元。全区共吸纳技术3218项,吸纳技术成交总金额41.8亿元。
教育。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新出生人口的减少,北京初、中等教育规模整体呈现逐步缩小的特点。西城区各级各类教育一直保持全市领先优势,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调整更加合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7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38所,全年招生12783人,在校学生41502人;职业中学4所,全年招生1107人,在校学生4116人;小学44所,全年招生5051人,在校学生31545人;幼儿园38所,在园幼儿数7744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全区中小学在校生每百人拥有专任教师8.9人,拥有计算机23.7台,拥有图书藏量5378.8册,拥有校舍建筑面积614.3平方米。
文化。图书馆藏量增加,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提升。截至2007年末,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总量达到67.3万册,比1978年增加28.6万册;街道属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站)8个,文化娱乐场所达到139个。截止2007年末,西城区内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46处,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49处。
卫生。截至2007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466家,比1978年增长3.3%;床位数8300个,比1978年增长61.8%。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6.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8.7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床位10.72张。
体育。2007年区内体育场地(含部分非标准体育场地)数量为632块,占地总面积达到72.8万平方米。2007年末运动员达到578人,教练员39人,裁判员313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63人,为居民参与到群众体育运动中创造了便利条件。
百姓生活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413元增加到2007年的25204元,30年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0倍,平均每年递增15.2%,预计2008年将超过27000元。收入的增加,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目前,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以下,与改革开放十年后的1988年相比,降低了21.4个百分点,居民生活质量总体上已达到富裕。
30年间,居民消费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品的千元级消费,到90年代以家用电脑为代表品的万元级消费。进入21世纪,以汽车和住房为代表品的几十万元级消费方兴未艾。从1997年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部到2007年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19部,十年增长可谓极为迅速;1992年,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超过百台,达到111台;1995年,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超过百台,达到103台;2007年,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达到106台,拥有互联网83.5条;从“十五”初期2001年的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2.5辆到2007年的21.4辆。数据显示出西城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西城区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百姓居住水平不断改善
区委、区政府将危旧房改造与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古都风貌保护密切结合起来,极大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2007年,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7.68平方米,与“八五”末期相比增长1.1倍。
西城区委党史办(区志办)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承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街51号 邮编:100054 Email:dsbxck@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