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数说宣武

(区统计局 调查队 侯玉明 李玉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的历史抉择,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宏伟乐章。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改变了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国家的命运,将古老的中国驶进了现代化的快车道,把封闭和半封闭的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实现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梦想。30年来,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向着“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目标坚定前进。

  宣武区,作为古都北京的发祥地,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文明,“宣南文化”源远流长。回眸改革开放30年,宣武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统计数据,是宣武区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的历史记录,是宣武区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有力证明,从中可以看到宣武区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从改革走向繁荣富强的奋斗历程。

  一、紧跟时代脚步,谱写改革篇章

  3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宣武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纵观30年的发展历程,宣武区走过了3个阶段。

  (一)解放思想,回归经济建设中心

  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回归主流、回归人性、回归民主法治、回归市场经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宣武区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六五”期间,全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区域经济发展长足进步。198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比198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突破10亿元,比1980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4.9%;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超过4000家,比1980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6%。“七五”期间,全区继续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5年间,全区成立了17家中外合资企业,引进外资1481.5万美元。199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5亿元,比1985年增长6%,年均增长1.2%;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3亿元,比1985年增长61.7%,年均增长10.1%;完成财政收入2.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5.3%

  (二)不断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始于1992年,至本世纪初,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期间主要经历了“八五”和“九五”两个五年计划。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以及“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宣武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彻底结束了短缺经济的历史。200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5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80%;实现区属工业总产值25亿元,比1990年增长28.5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8亿元,是1990年的4倍多;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比1990年增长3.4倍。

  (三)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1世纪,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或化解在市场化过程中遗留的各种问题,进而最终确立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宣武区紧紧把握中央改革开放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十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了11.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7.9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1%。宣武区“十一五”规划确定了“重点功能街区带动、主导产业集聚、科教文化强区、环境优化提升”四大发展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总体要求,宣武区走上了一条经济繁荣、生活富裕、民族和睦、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坚持改革开放,铸就辉煌成就

  让历史告诉未来,从古老走向现代,30年改革开放为古老的宣武区带来勃勃生机,全区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铸就了辉煌成就。

  (一)经济发展实现飞跃,宣武走向繁荣富强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宣武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1亿元,与2000年相比翻了一番,年均增速1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6000美元,区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宣武区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提高。2007年底,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8.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9.5%,比2000年增长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7.582.5调整为2007年的10.589.5。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不断发展壮大,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9.3%15.9%;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所占比重也分别超过了5%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区财力显著增强。1979年,全区财政收入不到3000万元,用了8年的时间,于1986年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亿元;2000年,全区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2亿元;2007年,全区完成财政收入38.3亿元,是1979年的132.3倍,年均增速高达19.1%。财政收入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4%,比2000年提高6.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经济质量持续改善。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宣武区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节能减排”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2007年,全区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4.31%2006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6.55%,连续两年完成了“十一五”时期节能目标。

  (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拉动经济同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区域特点,逐步协调投资、消费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投资规模保持稳定。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于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02007年,全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61亿元,年均完成投资82.6亿元,保持了较高的投资规模。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2007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为71.6亿元,比2000年的27.5亿元增长了1.6倍,年均增速达到14.6%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消费品市场的繁荣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区域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新兴流通方式快速发展。200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3.6亿元,比2000年增长46.4%20002007年,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0.7亿元,年均实现81.3亿元。连锁企业等新兴流通方式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全区20家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连锁企业拥有357家门店,营业面积达28万平方米,实现零售额45亿元。金银珠宝类商品成为全区最大的消费热点,2007年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达27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数的26%

  (三)居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受惠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宣武区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进入21世纪,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建设和谐宣武、人文宣武、现代宣武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宣武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07年又突破2万元大关,年均增长13%2007年是1980年的40.7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近5倍。

  消费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宣武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082元,是1980年的25倍,是2000年的2倍。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7年宣武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6%,比1980年下降14.1个百分点,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老三件,逐渐过渡到汽车、空调、电脑、移动电话。2007年底,宣武区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7.3辆,比2002年增长了3.1倍;拥有空调160.9台,增长了75.5%;拥有家用电脑92.3台,增长了90.9%;拥有移动电话214.6部,增长了1倍。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07年宣武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5.22平方米,比2002年的11.04平方米增加了4.18平方米。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使宣武区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2007年底,全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36.1万人、50.3万人、25.8万人和31.4万人,分别比2005年底增加3.3万人、9.3万人、2.5万人和12.8万人。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居民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四)功能街区建设有序,经济发展后劲很足

  宣武区大力实施“重点街区带动、主导产业聚集、科教文化强区、环境优化提升”四大战略举措,紧紧围绕广安大街与国际传媒大道之间形成的“金十字”核心骨架,逐步构建支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四二”战略布局,培育新经济增长带,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功能街区是全区促进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惠民工程的基础。功能街区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力量。

  2007年底,六大功能区共有4884个法人单位,比2006年增加了73个;规模以上企业单位的资产总计超过1700亿元,比2006年增长10.3%2007年,六大功能区规模以上企业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为459亿元,比2006年增长6.5%;实现利润63.4亿元,比2006年增长9.4%;规模以上单位从业人员为11.8万人,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7.3%

  (五)经济社会齐头并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发展措施多样,科技队伍日益壮大。30年来,宣武区一直本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基础研究,积极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产出成果丰硕,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事业不断发展。2007年,完成科技成果37项,比1984年增加20项。2007年,全区专业技术人员5.2万人,比2000年增加1.5万人。

  教育资源不断整合,教育水平逐步提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宣武区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全区教育资源不断整合,教育结构不断优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迈出新的步伐。2007年年底,全区共有各类中、小学49所。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持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年退学、流失率为0,初中毕业合格率和中考及格率分别达到99.2%95.1%。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一些重点学校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相继竣工交付使用。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宣南文化焕发青春。30年来,宣武区依托丰富的“宣南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展面向社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打造文化强区。北京春节厂甸庙会、大观园红楼庙会、北京宣南文化节已经成为北京知名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2007年确定了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功申报18个非遗项目进入第二批北京市非遗名录,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2007年实现增加值26.3亿元,比2005年增长16.4%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宣武区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调整公共卫生结构,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改造和建设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不断满足广大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卫生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不断加强,组建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市控指标以内。公共卫生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卫生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2007年全区拥有卫生机构225个,床位4265张,比2000年增加463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5.90人,比2000年增加0.64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5.5人,比2000年增加0.7人。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全民健身蓬勃发展。30年来,宣武区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大体育设施投入,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民体质不断增强。2007年,共举办运动会16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有6151人次;全区拥有体育运动场馆282个,比2004年增加30个,体育运动场馆面积38.7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加4.9万平方米。

  三、不断总结经验,志在继往开来

  回顾改革开放的30年,宣武区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求真务实、创新思路、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走出了符合宣武区实际的发展道路,留给我们许多重要的经验启示。

  (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宣武改革的强大动力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宣武区人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从本区实际出发,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优势。30年宣武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

  (二)循序渐进,重点突破是宣武改革的基本方式

  人类只应提出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立足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与其他一些国家实行经济转轨所不同的是,中国30年改革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切从现实出发的态度,虽也经历风浪和挫折,但总体上是循序渐进、平稳进行的,保持了社会的基本和谐并与民众承受能力基本相适应。宣武区在改革过程中始终走渐进式改革的道路,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充分体现了改革方式的柔和性和兼顾性,获得了最大多数民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三)协调多方,科学发展是宣武改革的基本点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用诸多教训换来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宣武区始终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思路,使全区的发展稳步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加速发展、争先发展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到“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宣武从胜利走向胜利,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速度稳步加快,发展质量稳定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统筹好经济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全面发展,事业才能协调前进,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加强服务,优化环境是宣武改革的有力保障

  从1978年至今的30年,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伴共生的30年,也是逐渐走向成熟的30年。不断加强服务、持续优化环境,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研究探索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断促进市场的进步与成熟,为经济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宣武区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力保障。

  四、坚持深化改革,迎接未来挑战

  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0年来,宣武区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而立之年之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从大环境上看,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和挑战。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体制规则和政策制定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欧美尤其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将对中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不可控的因素在加大。

  其次是民生的压力。一方面,民生压力来自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收入差距以及公共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素分配不公以及公共品的逆向配置亦有可能引发相应的社会问题。

  第三,宣武区土地面积十分有限,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已经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难以为继;激烈的国际竞争,正在引起西方国家政府干预政策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压力持续加大。如何成功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宣武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四,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宣武面临经济边缘化的危机。经过30年改革开放,宣武区经济发展实现了飞跃。但是,由于历史背景、区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宣武区的经济发展与一些兄弟区县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新形势下,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是宣武区实现新的飞跃的关键。

  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既是当前的凸显问题,也是带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既是经济社会成长过程中矛盾的展开和深化,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发展体系中复杂矛盾的反映。而解决新阶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我们所面临的诸多深层矛盾的化解,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和谐社会的建设,都不可能离开深化改革。只要我们紧抓机遇、因势利导,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更好地推进各项改革,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西城区委党史办(区志办)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承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街51号    邮编:100054  Email:dsbxck@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