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南文化的研究与弘扬

(区文化委  李金龙)

    宣武区是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宣南”原是明代北京城西南部的地域名称,清代泛指宣武门外地区,即今宣武区东部的大部。历史上,特别是清代以后,全国各地方文化之精华在此汇聚、交融、酝酿、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宣南文化丰厚体系,成为京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宣南地区亦成为承载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宣南文化是宣南地区各种历史人文文化的总称。关于宣南文化,在学术界有源头说、缩影说和精华说三说。无论何种说法,均能说明宣南文化内容的涵盖之广,影响之大。宣南文化研究是北京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继承和发展宣南文化,既有历史学术价值,又有现实的社会经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宣武区委、区政府将继承和弘扬宣南文化作为全区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着力进行宣南文化的挖掘整理,围绕弘扬宣南文化提出全区文化事业发展思路,并积极探索宣南文化资源向区域经济发展品牌转化之路。

  一、政府主导,优化条件,增强牵引力

  20世纪90年代以前,许多热心于北京历史文化的各界人士对宣南地域文化进行了分散式的研究,大多是自发地撰写文章,独自采访,收集资料。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开展“知宣武、爱宣武”活动,推动了宣南文化研究。区属的北京风雷京剧团在保持传统艺术上创作新戏《八一风暴》,北京皮影剧团路家班传承传统文化到各地交流演出,为宣南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做了历史的铺垫。

  党的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为宣南文化的发掘、继承、研究和弘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90年代初,区委、区政府结合区情,提出了挖掘、继承本区文化遗产,研究和弘扬宣南文化的课题,明确指出:宣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宣武区独特的财富和优势。大力研究和弘扬宣南文化,对促进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时任宣武区委书记刘敬民撰文提出:“北京城有多古老,宣武区就有多古老;宣南文化是北京文化的缩影。继承和发展宣南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跨世纪工程。”由此,宣南文化的研究与弘扬被提上了区委、区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提出并制定了周密可行的发展规划。宣武区制定了宣南文化研究与弘扬的长远规划,对全区各界人士开展宣南文化的普及与宣传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认识到,宣武区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以促进全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1986年,北京大观园建成并对外开放,使红楼文化在宣武区生根发芽。1996年市文物局批准建立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同年举办了大观园红楼庙会,至今已举办13届。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大观园集红楼文化、古建艺术、宣南园林艺术于一身,为宣南文化研究与弘扬搭建了新的舞台。

  “九五”期间,宣武区专门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提出并实施了“358”文化发展工程。“3”指在全区范围内培养建立3个历史文化基地,即:北京市城市发展教育基地、戏曲研究与演出基地、宣南文化研究展示基地;“5”指保护和开发5个文化游览区:大栅栏传统商业文化游览区、天桥民俗文化游览区、北京大观园红楼文化游览区、琉璃厂文物文化游览区、牛街回族文化游览区;“8”指修缮和利用好8个中小剧场:天桥乐茶园、湖广会馆大戏楼、大观园大戏楼、开明剧场、正乙祠剧场、梨园剧场、万胜剧场、安徽会馆戏楼,组织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各种演出。宣武区的这些设想与实践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这一时期,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以及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成立,都极大地推动了宣南文化的研究与继承。

  “十五”时期是宣武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5年,在这段时期内,宣南文化研究有了重大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宣武区作为北京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地区之一,各级政府部门做了大量对宣南文化的调研与弘扬工作。本着保护文化古迹、促进旅游经济的宗旨,20012003年,宣武区先后完成了《北京市宣武区进一步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研究报告》《宣武区探索文商旅结合的有益尝试》《关于开发宣南文化、打造宣南特色旅游的思考》等调研课题。组织了旅游论坛,宣南文化与人文奥运论坛和专家座谈、研讨会,依托丰富的宣南文化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和发展质量。20026月,宣武区制定《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方案》,提出整体保护、加快推进大栅栏等4个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保护修缮工作;全面整治、分年落实牛街礼拜寺等10个左右重点文物地区的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宣南文化博物馆等10个左右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和展览馆;规划建设30个左右展示北京历史文脉和宣南文化地上遗存的街景标识;整体打造天桥等6个特点突出的文化区域,并修整与之不相协调的建筑风格。这一时期,全区围绕“弘扬宣南文化,构建和谐宣武”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宣南文化节,提高了宣南文化的知名度,构成了具有宣南特色的文化活动体系。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给宣武区提出的功能定位是:国家新闻媒体聚集地之一,宣南文化发祥地和传统商业区。《宣武区“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古都风貌保护力度,依托丰富的宣南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培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新经济增长带,逐步构建支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四二”发展战略。其中具体指出,要把大栅栏-琉璃厂地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字号企业汇聚地、特色文化产品集散地以及古都风貌游览地,把天桥地区建成宣南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天桥民俗特色街区,使它们成为集文化、商业、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商业区。

  十几年来,宣武区积极探索将宣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品牌优势的新途径、新办法。尤其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抓住奥运契机和北京市对南城的政策倾斜,不断加大文化事业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文化事业发展条件,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为宣南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增强了牵引力。

  二、整合资源,借脑借力,汇集合动力

  在加强北京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弘扬宣南文化的历史课题。但由于条件不足,研究力量有限,宣武区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了一条抓住骨干、借脑借力、整合资源的新思路。

  宣南文化命题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区委、区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宣南文化研究不断向全面和纵深发展,宣南文化命题得到学术界关注并广泛认同,宣南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王世仁、吴良镛、侯仁之、戴逸、赵洛等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重视宣南文化研究,纷纷响应,积极撰文。如古建专家王世仁与区建委合作编纂《宣南鸿雪图志》,对全区历史建筑摸底、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赵洛先生发表的《源远流长的宣南文化》,在《北京通史》《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中都有描述宣南文化的篇章。宣南文化作为北京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2000年,宣武区的“北京宣南历史文化研究”课题被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宗汉的《清代京师宣南士人文化研究》博士论文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一大批热心于宣南文化研究的老专家,为宣南文化的研究与弘扬起到了领军和旗帜作用,从而使宣南文化纳入整理、传承、研究与弘扬的正轨,推动了各部门、各方面与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与弘扬的繁荣和发展。

  宣南文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自20世纪90年代宣南文化命题提出以来,全区上下逐步统一认识,形成了研究与弘扬宣南文化之风。区内各个方面和部门都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了有关宣南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编辑出版了不同内容的研究成果和宣传普及成果。

  1993年,宣武区政协第八届文史委员会把过去零散的研究文章和成果汇编成册,把部分关心宣南文化研究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亲历亲闻亲见的分散作品集中起来,出版了《宣武文史》第一辑。随后,历届政协文史委员会广泛团结各界委员,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广征博览,开始了对宣南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每年出版一本文史资料专辑,至今已出版15部。同时,还编辑出版了《宣武文史精萃》和《宣南文化便览》等。1997年区建委和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共同编辑,王世仁主编的《宣南鸿雪图志》出版,成为宣南文化研究与弘扬的一个新起点。该书记录了宣南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具有较高的文物资料价值和社会价值,1998年获得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区内各方面其他研究成果主要有:由区委、区政府编辑的《北京老天桥》画册;区文化文物局等单位编辑的《琉璃厂史画》;由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和区文化委(旅游局)主持编辑的《北京宣南文化游》;由区档案馆主持编辑的《北京安徽会馆志稿》《清代宣南诗词选》《清代宣南人物事略初编》《北京会馆资料集成》;由区委宣传部和区作家协会共同编辑的大型画册《宣南文化》《北京厂甸庙会》;由区图书馆和区档案馆合编的《北京会馆资料集成》等等。由区委宣传部和区作家协会共同编辑策划,由北京电视台拍摄的《与时俱进的宣南文化——琉璃厂的故事》《走遍中国·宣南文化系列》在黄金时间播放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反响。区地方志编委会和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编辑的《北京湖广会馆志稿》,对修复利用湖广会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区委党史办主编的《浩气长存》画册、《北京宣武百科全书》《北京京剧百科全书》等文化成果,在宣传宣南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北京宣武百科全书》2004年获得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宣武区作家协会成立后,以宣南文化的普及与弘扬为宗旨和任务,编辑出版了《宣南作家丛书》《宣南民谣》《宣南诗词》以及《文化宣南》等刊物,拓展了宣南文化研究与弘扬的空间,为各界人士搭建了宣南文化的展示平台。

  十几年来在学术界和区内形成了浓厚的宣南文化研究风气,出现了百家共同研究与弘扬,宣南文化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为宣南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挖掘保护,宣传展示,形成影响力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财、物力,对全区物质的、非物质的、有形的、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整理、保护乃至抢救。采取积极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修缮文物古迹。北京大观园的红楼文化、湖广会馆的戏曲文化、天桥乐茶园的老北京平民文化、大栅栏的老字号文化等一系列文化产业都得到了合理开展和与时俱进的发展。

  保护古都风貌,修缮文保单位。区委、区政府十分珍视宣南文化资源,采取积极措施修缮文物,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围绕弘扬宣南文化,2002年宣武区政府制定了《宣武区古都风貌保护规划要点》,简称“41136”,以保存、更新、延续为原则,实现从单体文物保护到整体风貌保护的转变,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宣南古都风貌保护格局,打造区域文化特色,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实现科教文化兴区。近年来,结合北京市先后实施“3.3”亿及“人文奥运”文物保护工程的契机,区政府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文物单位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修缮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了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再现其文化景观。共修缮先农坛、法源寺、牛街礼拜寺、安徽会馆、长椿寺、中山会馆、纪晓岚故居、德寿堂药店等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总投资7000余万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对外开放。与此同时,进行了法源寺、南中轴沿线、中山会馆及其周边等10余项文物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总整治面积20余万平方米,搬迁居民近4000户,总投资近20亿元,恢复了古都风貌,增添了文化神韵。建成一批反映北京历史文脉的城市景观标识,其中最主要的是1995年和2003年在滨河公园原辽、金时期宫城的中轴线上建成蓟城纪念柱和建都纪念阙,标志着宣武地区乃北京城肇始之地。

  在宣南文化场所的修缮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充满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湖广会馆。会馆坐落在宣南虎坊桥,为两湖同乡集会、公宴之地,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会馆戏楼被誉为世界十大木结构剧场建筑之一。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5次莅临湖广会馆,发表政治演说,并在此主持召开了国民党成立大会。近百年来,湖广会馆几经沧桑。199312月,北京史专家王灿炽教授完成了1947年出版的《北平湖广会馆志略》的点校、勘误工作,主编出版了《北京湖广会馆志稿》,为湖广会馆的修复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1994年,区政府根据各方面建议决定按原格局修复,1997年竣工。修复后的湖广会馆的主要建筑有乡贤祠、文昌阁、风雨怀人馆、宝善堂、楚畹堂、大戏楼等。会馆修复后,在文昌阁内建成北京戏曲博物馆,在风雨怀人馆内设孙中山纪念室,大戏楼常年安排京剧、昆曲演出,并成为戏曲爱好者开展活动的园地。现湖广会馆已成为宣武区传承宣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市、区领导一致认为湖广会馆的修复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今后可参照湖广会馆的做法,有效地保护好历史文化古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保护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的同时,区委、区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弘扬工作。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仅给宣武区留下了众多文化遗存,而且孕育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能够独立存在,其无形性使得它的传承和延续有一定的困难。宣武区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新思路,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目前,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区级名录的38项,其中24项进入了北京市级名录,15项进入国家级名录,这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宣南文化研究与弘扬所取得的新突破新进展。

  2004年,宣武区被确定为以宣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综合试点区。宣武区的厂甸庙会、天桥中幡、抖空竹和荣宝斋木版水印技术等4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拉洋片”被列为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2006年,编辑完成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宣武卷)》,共收录175项区内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严格的论证和专家评审,“天桥赛活驴”、“荣宝斋装祯技艺”等38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白纸坊太狮等6项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童谣”、“白纸坊挎鼓”等18项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宣武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童谣(北京童谣)、北京评书、天桥摔跤、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花茶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腐乳酿造技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酱菜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传统中医药文化(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狮舞(白纸坊太狮)、皮影戏(北京皮影戏)共11个项目。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命脉所在,所以宣武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列为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军营、进校园传承计划”,从学校和社区入手,特别是着眼于青少年,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十四中、北京小学等中小学校都已先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纳入了学校的教课内容。北京童谣的创作、吟诵,在未成年人中起到了弘扬传统、传承文明的作用。做到了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

  在所有被恢复的传统庙会中,厂甸庙会一直享有“老百姓心中的庙会”的美誉,正所谓“不逛厂甸就不算过春节”。区委、区政府顺应民意民心,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隆重推出了崭新的厂甸庙会。从正月初一至初六,游人达到百万人次。厂甸庙会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风采,赋予了新内容。浓厚的传统文化风情,全新的文化科技环境氛围,展示了宣南文化和奥运主题。目前,厂甸庙会已成功举办了8届。它以博大精深的北京民俗文化内涵,被批准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南文化的研究与弘扬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2007年,北京杂技团的节目《超越——双爬杆》获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第五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马戏节上获得一等奖,获文化部颁发的“荣毅仁基金一等奖”,200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被评为“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二等奖。20088月奥运会开幕式前,在国家体育场举行大型民族民间艺术展演《欢天喜地庆奥运》,由北京杂技团、北京舞蹈学院、宣武区、门头沟区组成的北京市代表团,在名为《京华情韵》节目里展演了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空竹、中幡、太平鼓等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华儿女迎奥运、和谐世界添光彩”的主旨,表达了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共同庆祝北京奥运会圆满开幕的喜悦心情。

  以传承宣南戏曲文化为己任的北京风雷京剧团是国家A级演出团体,是一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区属老剧团。该团曾经培育出许多知名京剧演员,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梁益鸣、张宝华、吴素秋、姜铁麟,及著名演员徐东来、吴纪敏、李鸣岩等都先后在该团担任主演。现在北京风雷京剧团演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和海内外,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年演出场次达400场以上,成为首都戏剧界中演出场次最多的剧团之一。风雷京剧团为振兴京剧,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十几年来该团坚持传统剧目演出外,还创作了《八一风暴》《甲午海战》《三打白骨精》《冯婉珍》等新剧目,把宣南文化的演艺历史进行衔接,不断档。

  建立宣南文化博物馆。宣南文化博物馆位于长椿街的长椿寺内。长椿寺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区政府制定长椿寺保护规划并付诸实施,投资近2个亿对其进行修缮。修复后的长椿寺保存了原有建筑格局,内部被改造为以宣南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2005年对外开放。博物馆设有“悠悠宣南”、“宣南士乡”、“英烈足迹”、“梨园胜景”、“城南乐园”、“百年兴商”、“民族团结”、“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成果”8个展厅,打破了以图片、资料为主的传统平面展陈模式,通过立体文物和典型场景的恢复再现,生动地展示了宣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自开放以来,已接待了十余万名国内外观众。

  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探索文化兴区之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宣武区立足区情,利用文化历史资源优势,发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2000年,宣武区在“十五”计划中提出了“科教文化兴区”的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依托丰富的宣南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资源整合,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和发展质量,整体打造体现宣南文化特色和鲜明时代精神的文化旅游区。在支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4个重点功能区和2个特色街区中,都具有浓厚的宣南文化底蕴。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创新,宣武区已经创办了十余个文化旅游项目,如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演出为主的湖广会馆、北京戏曲博物馆、梨园剧场、老舍茶馆、正乙祠、万胜剧场、安徽会馆等;有以游览购物为主的琉璃厂文化街、大栅栏商业街、报国寺文化市场、马连道茶叶街等;有以游览展示为主的宣南文化博物馆、大观园、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先农坛、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等;还有以节庆活动为主的厂甸庙会、大观园红楼庙会、宣南文化节等。2000年以来,宣武区根植宣南沃土,赋予时代内涵,打造天桥演艺产业园区、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商业区、菜市口传媒产业园区、牛街民族旅游区、大观园旅游区等5大创意产业聚集区。2000年,区政府整合区内文化旅游资源,成立了京都文化投资管理公司,将区属经营性文化企事业单位与区文化委剥离,使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公司成立后,对风雷京剧团、北京杂技团、北京皮影剧团,以及区属剧场、影院等经营性单位进行体制改革,推动了艺术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走向市场,朝着产业化运营方向迈进。

  多年来,宣武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文化资源,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精心打造宣南文化品牌,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力推精品,注重普及,滋生感染力

  十几年来,宣武区群众文化越来越注重活动的特色和品牌,利用区内的民俗文化资源和艺术文化资源,使宣南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民俗化、平民化是宣南文化的一大特色,把弘扬宣南文化与促进和推动群众文化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出特色鲜明、雅俗共赏的精品项目和亮点品牌,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更有生命力和感召力,是宣武区文化部门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002年,宣武区群众文化“一街一品”活动全面铺开,8个街道依托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精品项目。如椿树街道的京剧、天桥街道的鼓曲、广内街道的空竹、广外街道的秧歌等,都从宣南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自2002年“宣南文化节”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7届,影响日益扩大。这些特色品牌活动,与群众文化需求紧密相结合,显示出勃勃生机,因而越办越火,人气越来越旺,使宣南文化从专家学者的研究课堂走向了人民群众的活动场所,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活跃群众文体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24月,在市作协、区文化委和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积极推动下,中断了88年的“法源寺丁香诗会”正式恢复。京城100多位诗人名家济济一堂,登台吟诵,共颂时代精神。法源寺丁香诗会的恢复,成为轰动京城的盛事。之后,丁香诗会在每年的410日举办,至今已有7届,成为弘扬宣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北京知名的文化品牌活动之一。

  京味文化源于老北京宣南,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区作家协会本着创新、求实、不雷同的原则,创办了“京味文化艺术漫谈”活动,由20余位当代名家主讲,吸引了众多群众。被媒体誉为京城三大讲座之一,被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群众艺术馆评选为“北京十大创新活动”之一,为弘扬宣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目前全区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宣南文化的研究与弘扬,经过全面整合、科学谋划,正在形成日趋完整的学术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8年,借助奥运和十七大的东风,各种迎奥运活动带有浓烈的宣南文化气息。求真、务实、发展、创新是继承与弘扬宣南文化的精髓。我们相信,有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宣南文化一定会取得更新更好的成果,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

 

西城区委党史办(区志办)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承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街51号    邮编:100054  Email:dsbxck@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