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省 刘 闯
1972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陪同外宾乘车路过西单路口时,看到坐落西单路口附近的浴池锅炉冒着滚滚浓烟,他立即让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北京市革命委员会:要把首都的烟尘治理好。
1970年起,周总理先后十几次对环保工作作过详尽的指示, 1970年6月周总理指出,毛主席讲“预防为主”,要包括空气和水,如果污水、污气解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了,就什么财富都可以创造,这是多么大的财富。1972年11月,周总理已经70多岁的高龄了,他不顾自己重病在身,冒着初冬的寒风,徒步登上北海公园白塔,在白塔平台上俯瞰了市容,调查了北京市的消烟除尘情况,当场指示陪同的北京市领导同志要把首都的环境保护工作搞好。事后几个月,在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又关切地询问市委的一位负责同志:首都的消烟除尘工作搞得怎么样了?要抓紧时间,采取措施解决。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但由于历史原因,大气环境不是很好。北平解放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就西城地区而言,轧钢厂、冶炼厂、铸造厂、机械厂、化工厂、造纸厂、染织厂、喷漆厂、搪瓷厂,浴池以及手工业等需燃煤的工业企业遍布大街小巷。机关、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和商业、服务业的采暖锅炉、饮水茶炉也都烧煤。至于千家万户采暖、做饭所用的小煤球炉子(后改烧蜂窝煤)更是星罗棋布。特别是在寒冬季节天空灰暗,使人感到压抑。这是人们感觉到的大气污染。
根据周总理指示,1972年市革委会副主任万里主持召开北京市“三废”(废气、废渣、废水)治理会议,会议确定北京市消烟除尘重点地区是:“一线(首都机场至迎宾馆)一片(西城区)”。从此西城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以二龙路地区为重点,开始起步。
二龙路地区地处西单以西,全地区有100多个单位,有各类锅炉、茶炉238台,每年耗煤约4万吨,降尘量近2000吨,从烟尘中跑到大气里的硫有300多吨。这些有害物质,严重地影响首都的环境,做好消烟除尘,对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造福子孙后代,有着重要意义。
二龙路街道根据市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的“要把首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清洁的城市”号召和区里的安排进行工作。
首先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这项工作开始时,有些同志对“三废”治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只是把它当成一般事务性工作来抓,也未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致使“三废”治理工作进展缓慢。通过提高认识,把治理“三废”消烟除尘当作一件大事列入党委议事日程。成立了“城市建设环境卫生组”,负责城建规划、环境保护和市容绿化工作。制定了治理“三废”方案和行动规划。召开街道所属单位领导干部大会,进行思想发动,大讲“三废”危害,大力宣传治理“三废”,保护首都环境的重大意义。
二龙路街道经过深入调查,走访了全地区100多个单位,心中有了底数。调查中发现北京印刷六厂、邮电医院 (现协和医院西院)、北京第一印染厂等单位领导重视,行动迅速。还发现新文化街小学利用旧新民炉改革成茶炉效果很好。街道立即抓住这几个典型事例,组织各单位参观、学习,推动工作。
第二,充分发动群众,发扬协作精神。治理“三废”,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要使群众认识到“三废”的危害,坚定治理“三废”的信心。在小学和幼儿园搞消烟除尘改造炉灶的工作困难较多,尤其是缺人少料。街道就采取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发扬共产主义大协作的办法。将小学、幼儿园和工厂组成协作组,工厂派出有经验的老师傅协助小学和幼儿园改造锅炉、茶炉。在技术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第三,充分发挥“条条治理,块块监督”的两个积极性。在二龙路地区内冒大黑烟的烟囱,绝大部分是市、区属的单位,只有把条条、块块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才能实现全地区的烟囱不冒黑烟。经研究决定将中央、市属单位分成三个协作组,选出组长,定期活动,互相监督检查,并组织区属单位和街道所属单位相互检查。通过互检,推广了先进单位的经验,督促了后进单位的工作。街道积极分子也象检查卫生一样参与检查各有关单位消烟除尘工作。群众的监督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了很大作用。
从1972年北京市“三废”治理会议开始,到当年年底,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区里成立了消烟除尘小组,组织了40余人的改造炉灶的专业队伍, 分别采用“二次风”、“导风器”、“码花墙”、“沉降室”等除尘措施。全区有改炉任务的单位573个,锅炉1299台,茶炉708台。己改完或正在施工的单位527个,占应改炉的91.9%,改炉任务进展很快。
区里及时向市汇报了二龙路街道的做法。
从1972年起步的消烟除尘,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至1975年采暖期,各街道都相继组织本地区有关单位干部到制高点观察消烟除尘情况,通过在制高点的瞭望、检查、评比,使冬季锅炉的烟尘排放,进一步得到控制。
1977年6月至9月,毛主席纪念堂周边地区进行消烟除尘会战,突击改炉,安装除尘器。
到1989年3月,市环保局第二监察处带领城近8个区环保局对西城区西长安街、二龙路、丰盛、福绥境、新街口、德外、阜外7个街道20.31平方公里地区进行联合检查和验收,该范围内炉窑按总台数计算,烟气黑度达标率为94.77%,尘达标率为85.19%,实现烟尘控制区的百分率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1990年3月对西城区厂桥、展览路、月坛3个街道11.35平方公里地区进行检查,对原建成的7个街道烟控制区进行复查。
经过全区各单位的努力,从单项的改炉、改灶,发展到全市第一个建成烟尘控制区,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颁发的《城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的规定。区域内1801台锅炉,烟尘浓度和烟气黑度分别有1 522台和1726台达标,达标率分别为84.5%和95.8%。1 330台茶炉的烟气黑度1217台达标,达标率91.5%。窑炉37台,烟尘浓度和烟气黑度分别为34台和37台达标,达标率为91.9%。
为贯彻落实周总理消烟除尘的指示,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还施行了型煤炉具的研制、推广和集中供暖工程。
1982年在又一顺饭馆搞了“型煤”上点火的烧式大灶,经过半年连续性应用试验,不适应饮食行业对炉火强火力、可调节、连续性等要求。1983年5月北京童装三厂、新华社等单位进行“型煤”茶炉的试验,试验证明,烧上点火蜂窝煤比散煤燃烧充分,热效率高,可以减少排放二氧化硫70%至80%(加固硫剂)、一氧化碳40%和3.4苯异芘等有害物质90%,节煤20%至30%,还可以减轻烟气黑度。1990年全区使用型煤茶浴炉和型煤大灶的用户达上千台,并在原有基础上由两种煤炉、灶型煤灶具,发展到十几种型煤炉、灶具,为配合区里推广、发展、使用型煤炉具,西城区煤炭公司于1989年至1990年投资建五条方形型煤生产线。1992年4月西城区制定《关于西单四平方公里降尘示范区各类型餐饮饭店使用型煤灶的规定》,要求新建大灶8月底前更新8寸型煤灶。1993年全区三项民用型煤普及率达到88%。
集中供暖是城市节约能源、综合治理煤烟类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1974年在新华社和中国音乐学院推广“大院式”集中供暖,减少锅炉台数。1985年在裕中西里小区的规划建设中,首规委决定在该小区建一座可容纳 5台20吨的大锅炉房,这个锅炉房是当时北京市第二大锅炉房,主要负责该地区80万平方米建筑的供暖任务。
工业废气的治理。1979年9月区委、区政府召开“三废”(废气、废渣、废水)污染严重的单位会议,各归口单位领导机关、区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决定:(1)改产、停产13个单位;(2)限期治理11个单位;(3)调整生产班次3个单位;(4)按市决定限期搬迁8个单位。1978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在新华印刷厂试验碱液喷淋法治理铅烟。1979年12月召开现场会在全区印刷行业推广。1985年24个印刷厂有铅烟治理设施,占全区印刷行业的96.2%,净化率95%。1990年印刷行业陆续改用胶版印刷。坐落在展览路的北京日用搪瓷二厂自1958年建厂以来,每天排放出大量有色浓烟和有毒气体,早晚还散发出浓烈的臭味。1977年经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在居民院中采样化验,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氯化氢0.017毫克,每
周总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要把首都烟尘治理好的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在党中央、国务院,市、区各级领导以及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加强,清洁燃料、电力不断输入,全区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气及石油的用户逐年增多,机关、团体、餐饮行业等大灶、茶炉气化率逐年增加,机动车尾气也在不断得到治理,再加上平房区冬季取暖的煤改电措施的施行,西城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布的统计信息显示:2004年全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229天。2005年全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234天。2006年预计全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要比2005年还要增加 1个百分点。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北京的水更清了,北京的天更蓝了。北京的明天更美好。
西城区委党史办(区志办)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承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街51号 邮编:100054 Email:dsbxck@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