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区志》 知区情 爱西城 建西城


刘 闯


 

    《北京市西城区志》(简称区志)历时九载,六易其稿,于199910月问世。《区志》的出版,标志着读志用志的开始。读志用志,是修志工作在志书出版之后的继续发展与延伸,是志书“资治、教化、存史”功能的进一步落实,是志书资料转化为现实成果的关键步骤,更是志书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严格说,读志用志活动从修志过程中收集历史素材时就已经开始了,它是伴随各级领导阅稿、评稿、审稿的进行,而不断深入的。志书正式出版以后扩大了发行面,也同时拓展了读志用志的范围。笔者20世纪90年代末,曾在西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任职,经历了早期的读志用志活动,现作简要回顾。

    立足存史,着力编织藏书网

    志书成书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搞好志书的征订、发行工作。成书后,将其闲置库房、束之高阁,并不是我们修志的初衷。我们的目标,首先盯住中央、市级、区级的各级图书馆和各单位的资料室,力求做到上至国家图书馆,中至市、区图书馆,直到各基层单位,尤其是各科研、教学单位,諸如区委党校、职工大学、教育学院分院等单位的资料室都有馆藏。除了以区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征订通知外,我们还商请区教育主管部门予以配合,做到全区每个中学都有藏书。在国家图书馆颁发的荣誉证书上写着:“(您的赠书)丰富了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知识信息”。在笔者向区委党校图书资料室工作人员进行追踪调查时,他们介绍该校的书记、校长和专职研究人员等都先后借阅了《区志》,反映很好。

    照顾层面,注意扩大读者群

    图书发行,要编织网络;赠书,也要有所讲究。要选准对象,照顾层面。一方面要注意扩大读者群,另一方面要做到物尽其用。早在志书未成书前,我们就以《西城区志(初稿)》为基础,编印了《西城区情》,该书的使用对象为全区准备过渡到国家公务员的各级党政干部。志书正式出版后,我们立即召开《北京市西城区志》的首发式,向志书的编写人员赠送了《区志》,其他赠书对象包括现任在职的各级领导、离退休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区委常委、纪检委员、各民主党派负责同志及部分驻区部队、驻区中央、市属单位领导同志。这样一来,我们的读者群就涵盖了全区党、政、军,工、青、妇以及经济、城建、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各个系统,各行各业的干部和职工,使他们能够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有所选择地读志、用志,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服务当代。

    突出重点,参政议政下功夫

    近年来由于干部制度的改革,领导干部的人员构成发生很大变化,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应聘上岗的专业技术人才、易地交流的后备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虽然他们有知识、有能力,但对区情了解较少。而《区志》则是一部信息密集的百科全书,是一套内容丰富的区情资料,是各级领导运筹决策的备忘录,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万宝囊,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有的领导同志拿到《区志》后,爱不释手,称赞志书功不可没。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重大举措的出台、地区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及详细规划的制定中,都迫切需要以史为鉴。利用《区志》的资料,可以拓宽思路,增强课题论证的可靠性,这点越来越受到领导同志的重视。区志办的一些同志先后参与发展战略和详规的研究。《区志》面世后,区志办的同志为“宣新商业街经济开发与发展问题研究报告”课题,提出一些中肯的修改建议,不少意见被采纳。2000年,经区委领导同意,区志办的同志又参加了“西城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报告”课题组的工作。事实证明,读志用志的重点应放在资政上。

    依靠群团,区别情况搞活动

    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有组织地开展读志用志活动的基本队伍,但具体活动方式应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在工会,主要采取征文形式。由区工会向基层工会下发征文通知,统一规定阅读内容,包括西城区情、本企业(行业)情况和工会工作,由基层工会分别组织职工群众进行阅读,有的工会主席亲自撰稿,最后由区工会对基层报送的读后感进行评选,予以奖励。在团区委,则根据团委领导同志的意见,在《区志》基础上,摘编了选读本,或称简本,内容包括西城地区党的建设、团的工作简况、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与团委、青联、学联工作相关的历史资料。并以此选读本为教材在西城区中学生业余党校试讲,收到较好效果。在妇联,则根据妇联领导同志的建议,结合基层妇联干部换届后的培训,依据《区志》《北京百科全书(西城卷)》及《北京市妇女工作五十年》等资料编辑成宣讲提纲,同时汇集妇联章程及年度工作计划等拷贝成软盘发到各街道妇联,作为教材,用来培训基层妇联干部,以期提高妇女干部素质。

    扩大宣传,知识竞赛好途径

    《区志》既是普及区情的历史资料,又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经与区委宣传部商定,利用《北京西城报》为载体,以中学生为重点,旁及全区各部门参加的“读《区志》,知区情,爱西城,建西城”知识竞赛。竞赛试题于200073登载在《北京西城报》第3版,同时见报的还有为竞赛编发的编者按、竞赛须知、答题卡和《区志》内容提要。715,大部分答题卡都汇集到区委宣传部,总共收回上万份的答卷,各中学答题卡的回收率为74.09%。这次由群众广泛参加的竞赛活动,涉及党政机关的在职干部和离退休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涉及商贸、城建、医务、教育等部门,很多居委会同志参加了答题。一些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和部分局级干部也参加了这项活动。竞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区志办组织人员进行阅卷工作,正确率达50%以上。按预先安排,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50名,三等奖100名和组织奖。竞赛活动既达到了扩大宣传的目的,又在一定范围内普及了区情知识。

    资源共享,专志丛书出成果

    开发利用《区志》研究成果,实现资源共享,是读志用志活动的又一领域。最初,区志办利用编撰《区志(初稿)》时的资料,为培训国家公务员编辑了《西城区情》。在编辑《北京大百科全书(西城卷)》的时候,也充分利用了《区志》编辑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档案资料。各基层单位在为《区志》组织素材的同时,一些单位撰写的专业志也陆续面世,其中公开出版的有《西城区财政志》和《西城区普通教育志》,内部印行的有《西城日用工业品商业志》《西城区民政志》和《西城公安史料》等。此外,各类丛书相继涌出,如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公开出版的《西城名人故居》和《西城名街——阜景文化街》等,内部印行了《西城名店》和《西城名人故居(续集)》;再如什刹海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京华胜地——什刹海》《诗文荟萃什刹海》《什刹海志》等。《首都医药》杂志的一位编辑在撰写关于老字号白塔寺药店的专文时,曾在区医药公司修志人员的协助下,搜集到不少20世纪4050年代的历史档案,为专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促进交流,友好城市赠礼品

《区志》也是友好交流活动的使者。在北京市西城区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市建立友好城市的过程中,西城区区长赴美进行友好访问时,恰逢《北京市西城区志》正式出版发行,区领导当即决定携带《区志》的软盘出访。《区志》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促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交往。

2010年初,全市各区县启动了第二轮修志工作,回顾11年前第一轮修志后的读《区志》用《区志》活动,是有一定意义的事情。

西城区委党史办(区志办)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承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街51号    邮编:100054  Email:dsbxck@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