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塔


发布时间:2014-11-06

  

      天宁寺塔位于广安门外天宁寺内。天宁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75年),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年)称宏业寺,唐开元年间改名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更名大万安禅寺。元代末年,寺院毁于兵火,明永乐年间重修,并于宣德年间改称天宁寺,正统年间一度改称广戒坛,清代复称天宁寺。该寺坐北朝南,清代重建山门、弥陀殿。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和四十七年(1782年)两次重修,并有碑记。天宁寺塔建于辽天庆九年(1119年),名为天王寺舍利塔,通高62.36米,由秦晋国王耶律淳奉旨建造。辽代塔顶为相轮火珠式铁刹,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后改为砖宝顶。明、清两代对塔个别细部多次修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顶受损严重,塔刹坍塌,塔杆外露,个别砖雕被震坏。1986年,进行大规模整修。整修后的天宁寺塔为密檐式砖塔,平面为八角形,共13层,通高57.8米。塔底层为方形基座,每面宽3.72米,前出阶,上砌八角形台基二重。再上为砖砌须弥座二重,每面宽6.14米。再上为斗拱平座及三层莲瓣,上为塔身。塔身为八角,每角有盘龙倚柱,每面宽5.83米。其上为密檐13层,檐下砖砌斗拱为木角梁、椽飞。塔身四正面辟拱门,拱门上砖雕佛像,南为大日如来,北为准提观音,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塔檐为飞檐叠拱,十三层逐层收进,使塔的外轮廓形成组合弧线。每层塔檐下施仿木结构的双抄砖雕斗拱,塔顶用两层八角仰莲上托小须弥座承宝珠。天宁寺塔在整体结构造型上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同时也是研究辽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

 

西城区委党史办(区志办)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承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街51号    邮编:100054  Email:dsbxck@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