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特色文商结合之路的老舍茶馆

大碗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王 捷

  老舍茶馆隶属于北京市大碗茶商贸有限公司,地处宣武区前门箭楼西侧。老舍茶馆从“老二分大碗茶”青年茶社起家,经过30年艰苦创业,拼搏创新,把扶植民族艺术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相结合,现已成为一张地道的京城文化名片,一扇闪亮的民族文化之门,一个以传承、弘扬北京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茶馆地标。

  一、“老二分”大碗茶开拓创业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一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回北京,百万大军等待就业。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宣武区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各街道成立集体所有制企业街道联社,安置城市待业青年。当时,老舍茶馆的创始人响应“安置待业青年,发展集体经济”的号召,带领一群知识青年摆起茶摊,开始了艰难曲折的创业之路。

  一开始,他们“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场地,四无门路”,怎样创业成为困扰大家的难题。大栅栏街道紧邻前门商业街,他们看到每天来前门、大栅栏参观购物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但供游人饮水休息的地方十分缺少,便萌生出售大碗茶赚钱的想法。一来本小利微,薄利多销,便于起步;二来有市场需求,物美价廉,消费者喜爱;三来大碗茶本是老北京的传统,具有文化特色。在多方奔走,几经周折之后,他们终于在前门箭楼西侧辟出一席之地,借钱集资置办了1个炉灶,6把大水壶,100个粗瓷蓝边大碗,10口大缸,木板架起的几张条桌和板凳。1979年6月,大碗茶青年茶社正式开张。茶社一开业,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倍受欢迎,过往游人纷纷驻足,喝茶休息。开业头一天,就收入近百元,大家深受鼓舞。就这样,他们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除了卖茶,茶社还尝试经营一些其他商品,发展为宣武区大栅栏青年综合服务社,收入日渐增多。到1979年底,实现盈利11万元。

  1980年,面对逐渐增多的就业知青,企业感到单靠卖二分钱大碗茶,难以长久发展,开始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模式发展。他们广开思路,抢占市场先机,靠着“审时度势,灵活经营,薄利多销,服务周到,方便群众”的生意经,逐渐站稳了市场。经营范围涉及食品、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珠宝玉器等等。到1987年,发展为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拥有2个分公司,14家门店,600万固定资产,年营业额5000余万元。1989年公司被誉为“首都集体经济的一面旗帜”。虽然多种经营带来了巨额利润,但公司不但没有舍弃经营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而且决定把大碗茶发扬光大。1987年9月,公司将原来卖大碗茶的地方改建为一幢古色古香的茶楼,绿瓦飞檐、金漆匾额,上书五个大字——“北京大碗茶”,两边对联是:“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老二分”的精神传承至今,大碗茶几乎成了改革开放和艰苦创业的代名词。

  二、老舍茶馆开拓文商结合之路

  1988年,大碗茶公司投资开办老舍茶馆。老舍茶馆承袭老北京传统茶馆的形式,既为中国传统曲艺、戏曲提供了演出场所,又使人们在品茶中欣赏中国文化艺术,在文化市场经营方面不断摸索,确定了文化与商业结合的新模式。

  (一)开办老舍茶馆,博得各方支持

  茶馆曾是老北京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活动场所,承载着许多社会功能,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消失。20世纪80年代末,迪斯科、霹雳舞、卡拉OK盛行,传统民族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戏曲表演艺术失去了原有的舞台,一些著名老艺人、老演员没有演出机会。面对传统艺术日渐衰退的窘况,生根于宣南文化沃土,饱受京味传统文化熏陶的大碗茶人想到应为发展文化做点什么。于是他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提出“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文化理念,决定恢复茶馆文化,弘扬传统艺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1987年,他们举全公司之力投资780万元,在箭楼西侧路南兴建了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的大碗茶商场,造型典雅,古朴壮观,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保持经营服装百货、家用电器、旅游工艺品项目同时,辟出三层700多平方米场地开办茶馆,准备将传统戏曲曲艺、北京小吃、各种名优茶汇集一起,运用茶馆舞台空间,传承和展示中国灿烂悠久的民族艺术。经过公司内外的反复推敲,最后定名为“老舍茶馆”。1988年12月15日,老舍茶馆隆重开业,北京市领导和老舍夫人胡 青女士参加开业仪式并剪彩。在这座面积不大的茶馆里,厅堂中端放着老舍先生的塑像,坐西朝东一座长方形的小舞台,厅内六角宫灯高挂,回廊雅座兼备,古色古香的八仙桌、黑漆圆凳和方凳陈设其中,四周张挂的名人字画,衬托出茶馆特有的儒雅气和庭院韵味。

  (二)优秀传统艺术重放光彩

  老舍茶馆为传统曲艺表演家提供了舞台,为中外游客了解、欣赏京味文化、民族文化提供了窗口。先后在老舍茶馆表演过的艺术样式、流派和名家不计其数,主要以具有京韵文化特色的艺术样式为主,也融合了全国各地一些优秀的地方艺术。老舍茶馆创办初期即与北京曲艺家协会建立起合作关系,邀请曲艺界的老艺术家、中青年演员在茶馆舞台常年演出。大批优秀的曲艺演员“文化大革命”后很少有演出机会,现在面对茶馆的听众、他们又加紧了练功排演。老艺术家侯宝林、骆玉笙、马三立、关学曾、孙书筠、魏喜奎,相声演员马季、姜昆、李文华、冯巩以及马玉萍、马静宜、张蕴华、种玉杰、王玉兰等一大批优秀鼓曲演员纷纷登上茶馆舞台。曾几致失传的含灯大鼓、双簧等民间艺术在这里获得新生和发扬,一度低迷的北京曲艺在此重焕生机。来老舍茶馆演出的不仅有曲艺界的名家名角,京剧界的各个流派名角梅葆玖、袁世海、王金璐、李世济、杜近芳、谭元寿、马长礼、赵荣琛、冯志孝、李维康,京昆名角洪雪飞,演艺名人谢添、于是之以及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等著名艺术家们都曾在此一展风采,老舍茶馆舞台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绚丽色彩。

  (三)坚守文化阵地,赢得文化市场

  然而,老舍茶馆开业后,首先面临的是连续三年亏损的考验。当时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消费能力较低,花15元到茶馆喝茶、看戏、聊天还是一件奢侈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营茶馆无疑是一种冒险。刚开始,百十人的场地,每天冷冷清清,观众寥寥无几。为让台上的演员能唱下去,每次演出公司领导都亲自坐到台下“压阵”,员工们经常提前结束工作,把听戏当成加班。对此时常有人泼来冷水:“不如开歌舞厅,利润成倍翻,钞票大把来。”企业内部也有人表示不解,认为办茶馆与时代不符,吸引不来客源,白白浪费资金。在一片非议声中,许多老艺术家纷纷提出:茶馆这个文化阵地不能丢。老舍茶馆的领导集体坚定信念,积极想办法,找点子。一方面往机关、企事业、使馆、酒店、旅行社赠票免费邀请观众;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与国内电视、广播新闻媒体合办栏目,组织策划文艺活动,广泛宣传;还通过各种渠道在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的当地华文报纸常年刊登广告,吸引海外客人。有效的宣传,精彩的演出,儒雅的环境,深厚的文化,使茶馆日益兴盛。老舍茶馆经历了一年大亏,二年小亏,三年持平,四年小有盈余,到第五年营业收入达到230万元,老舍茶馆在文化市场开始站稳脚跟。

  (四)文商结合,展露一片曙光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为老舍茶馆坚定经营信心,整合各方资源,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发展文化经济提供了理论保障。老舍茶馆取得初步成功后,开始扩大经营规模。1993年茶馆投资300万元,将大碗茶商场三层西厅的工艺品卖场改建成茶馆。新茶馆面积1000多平方米,能同时容纳200多人观看演出,原茶馆重新装修,开办大碗茶酒家。

  重新扩建装修的老舍茶馆风格上继续秉承了明清时期老北京的特色:木质的廊窗,高悬的大红宫灯,褐色的硬木八仙桌,配金色椅垫的靠背椅,黄白花纹的细磁盖碗,锃亮古朴的铜茶壶,都透着浓郁的京味儿。档次提升了,但服务百姓,普及大众文化的宗旨没有变。门前的“老二分”茶摊不但不“砍”,还把4元一斤的茶叶,改为10元一斤的,依旧卖二分钱一碗;老舍茶馆开业时开办的“戏迷乐”京剧票友活动也继续保留,3块钱一张门票,不仅提供盖碗茶,还邀请专业乐队、专业演员与京剧爱好者交流技艺,推广国粹艺术。近似公益的服务项目,从经济效益上看是赔钱的生意,但是老北京的韵味,中国的文化得到继承。老舍茶馆因此也成为海外华人寻根、中国人寻味的精神乐园,成为国外宾客了解北京平民文化的体验之地。

  从1994年起,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取得的初步成果让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之后,逐渐对精神生活开始有了新的需求。中国改革开放显示出的勃勃生机,吸引着众多的海外宾朋来到北京访问旅游。这时的老舍茶馆每天已是宾客云集,座无虚席。中外宾客围坐在古朴的八仙桌边,用细瓷盖碗泡一杯浓郁的香片,尝一块北京人引以为豪的宫廷细点,听一折铿锵有力的京剧段子,充分享受着文化的魅力。

  三、坚持特色、丰富内涵、打造茶馆精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大碗茶公司继承和发扬企业创业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坚持茶馆特色,不断延伸经营产品,丰富文化内涵,积极打造茶馆精品文化,迈出新的步伐。

  (一)发展茶经济,传播茶文化

  老舍茶馆在继续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基础上,积极致力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普及与推广。早在1992年,老舍茶馆即开始从一线职工中选拔综合条件比较优秀的员工组成茶艺演出队,在专业老师的辅导下,编排出宫廷茶、茉莉花茶、文士茶、乌龙茶等茶艺表演,1994年正式对外推出茶艺表演节目,为消费者提供茶文化、茶艺技能展示服务。1997年6次应邀赴日本进行中国茶推广。2004年8月,老舍茶馆茶艺表演队在广西横县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茶艺表演大赛中获铜奖;2006年10月,在杭州举行的全国茶艺职业技能大赛中获银奖;2007年1月,老舍茶馆茶艺表演队将五环茶茶艺表演带到了台湾,受到热烈欢迎。

  在中国茶文化推广过程中,老舍茶馆认识到弘扬古国茶文化不能没有好茶,茶是传播茶文化的载体。2000年,老舍茶馆领导亲自带领员工到福建、浙江、江苏、云南等各主要茶叶产地洽谈合作,深入茶园学习考察,丰富茶知识;先后在福建福安、浙江新昌、云南永德建立自己的茉莉花茶、龙井茶和普洱茶生茶加工基地;引进了安溪铁观音、江苏碧螺春、杭州西湖龙井、雅安蒙顶甘露、四川竹叶青等名优茶品;根据年轻人和外宾的喜好,与茶商一起共同开发时尚工艺造型茶,推出老舍茶馆自有茶品牌——“老尹牌”茶叶系列产品。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2004年老舍茶馆举办了首届茶文化节暨“大佛龙井慰问劳模”茶文化活动,继而在2005年举办了第二届老舍茶馆茶文化节暨“绿色香茗进饭店”活动,2006年举办第三届老舍茶馆茶文化节暨“五环茶,迎奥运”活动,2007年举办第四届老舍茶馆茶文化节暨“老舍茶馆爱心助学,大佛龙井温情送暖”活动,2008年举办第五届老舍茶馆茶文化节暨“2008世界同饮中国茶”活动。一年一度的茶文化推广活动,将中国茶文化历史、茶文化知识以及中国茶道精神在社会各阶层进行了有效传播,创意推出的五环茶茶艺将中国茶道“和”之精神与奥林匹克运动所表达的和平友好,公平竞争的意愿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为国外宾客了解中国茶,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茶文化活动的持久开展,有效地吸引消费群体,从2004年4月至2008年9月,老舍茶馆共实现茶叶商品销售606万元,对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起到带动作用。

  (二)创新演出产品,拓展戏曲舞台

  老舍茶馆在创办初期主要以京剧、戏曲、杂技、魔术等表演形式为主要节目。经过6年的演出实践,他们发现观看演出的大部分外宾对语言类节目缺少兴趣,有时中途就退场了;国内宾客在多次观看老舍茶馆演出后,反映节目单一、陈旧。面对消费者的反映和意见,老舍茶馆一方面在场所内增加中英日文对照的电子显示屏,方便外宾对节目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演出中不断融入川剧变脸、皮影、手影、原生态歌舞、新民乐演奏等优秀的传统和现代艺术,丰富节目内容。皮影戏是中国历史非常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国的戏曲雏形可以说就是从皮影戏开始的。为了引进皮影戏,老舍茶馆经理三次到河北唐山“皮影世家”王景瑞老先生住处,亲自请贤,邀请皮影班子常年在老舍茶馆助演。在演出形式创新上,尝试把呆板的节目报幕形式改变成报幕员一身老北京堂倌打扮,语言编排上亲和、轻松、自然;重新包装传统说唱节目,增加观赏性。在演出节目的创新、推新过程中,大家统一思想,更新节目,改进工作,提高了效率,各种新的表演形式和表演节目相继登台,赢得了市场的检验和观众的认可。老舍茶馆的演出收入从1995年500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1410万元。

  2006年开始,按照《2004—2008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市、区《“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全区进入文化产业发展新阶段,老舍茶馆开展了广泛的市场考察和调研,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进行了探索。2008年8月,老舍茶馆推出了文化演出剧目《四季北京·茶》。演出以中国茶文化为主线,以特点分明的北京四季变化为舞台背景,围绕中国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融书法、绘画、剪纸等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以现代审美情趣为视角,借助多媒体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实现将春、夏、秋、冬四季篇章式结构与京剧、单弦、杂技、口技、变脸等民间传统艺术的结合,改变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固有印象,在讲究“技”的同时,用强化“艺”的手段提升观赏效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有11个国家的元首政要,30多位国际奥组委委员夫人,1000多名奥运宾客和1.7万多名中外宾客观看了这台演出。贵宾们表示“非常赞赏中华民族优秀的茶艺传统”,“我们在中国身心感受的每一分钟,都被中国的古老文化所吸引,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很好的未来”。老舍茶馆作为文化阵地,已在国内国际的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民间外交平台,以及连结中外友谊与传播文化的纽带和桥梁。

  (三)建造茶馆文化,打造茶馆精品

  2003年底,老舍茶馆投资200万元,将大碗茶商场二层500平米的闲置场地,依照老北京清茶馆的功能进行装修改造,创办了一座楼宇中的四合院,取名为前门“四合茶院”。设计上既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主要元素,又融入现代时尚元素。错落有致、虚实相间的茶室,绿草茵茵、清雅幽静的环境宛如城市中的一朵莲花。自2004年4月开业后,这里成为都市中爱茶人品茶论道的会所。开业仅8个月即实现销售收入51万元,截至2008年9月,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71万元,四合茶院的成功不仅盘活了公司的资产,也为下一步的改造树立了信心。

  从2006—2008年,老舍茶馆开始着手分阶段对其所在地大碗茶商场进行整体规划。2006年重新装修了楼体外立面,在一层开设老北京大茶馆形式的宣南文化新京调茶餐坊,将宣南民俗中的诸多市井文化融入到场所环境和服务产品之中,让消费者在品茶、用餐过程中对宣南文化有一个较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2007年,按照规划设计,老舍茶馆开始重新扩建改造一层接待大厅和场所公共空间,将北京建城纪念阙、明正统年间的正阳门地貌等文化景观融入场所之中,突出了宣南文化的多元性。经过对大碗茶酒家重新定位和改造,新开设的体现老北京餐茶馆形式的高档食府“品珍楼”,将古代皇宫的气派与典雅完全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茶楼中。在这里,中华美食文化与千年茶文化,传统饮食与中国茶道相融合,400年满汉筵席之精粹、百年古茶之韵味和自研茶餐、茶宴之清雅为消费者再次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感觉。随着老北京6大茶馆形式功能修复的完成,今天的老舍茶馆已成为老北京茶馆文化的集合体,传统元素与时尚品味在此发生了新的交融。30年的发展变化,从“大碗茶”到“四合茶院”,老舍茶馆创出了一条“以文兴商,以商促文”的成功之路。

  回首30年,老舍茶馆把扶植民族艺术同促进企业发展相结合;把发扬企业精神同繁荣群众文化相结合;把扩大宣传同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相结合。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滋养着企业的成长;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引领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百年的文化基业,世界的老舍茶馆”——这是老舍茶馆充满决心的宣言,也是老舍茶馆充满自信的承诺。未来的老舍茶馆将实施“走出去”的宏大战略,通过“连锁经营”将中华文化带到全国、全世界!

 

(摘自《北京宣武改革开放30年》  责编:阮珍珍)

 


西城区委党史办(区志办)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承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街51号    邮编:100054  Email:dsbxck@bjxch.gov.cn